“寄養(yǎng)型”隔代撫養(yǎng)的優(yōu)化方案
6歲的壯壯是個典型的留守孩子,,L歲不到父母就雙雙出國了,,他從小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爸爸媽媽一年最多回來兩個星期,。別看他平時能說會道,,什么神舟六號、奧運會,、F1,,可每周六他爸爸媽媽打來越洋電話的時候,他卻完全成了“小啞巴”,,或者就只會“喂,,你好,再見”。盡管每次奶奶都在一旁提示,,“告訴爸爸媽媽昨天在動物園看到了什么?老師為什么獎你五角星啊?你待會準備到哪里去玩啊?”可壯壯還是半天憋不出什么,,常常是電話那頭的爸爸媽媽問一句,他就胡亂應一聲,,不到一分鐘就把電話甩給爺爺奶奶了,。
像壯壯這樣的城市留守兒童在現代生活中并不少見,這樣的“寄養(yǎng)型隔代撫養(yǎng)”有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即親子之間因空間距離而產生了心理距離,。這樣的親子關系會對孩子有怎樣的影響呢?早期這樣的親子距離要緊嗎?
必須肯定地說,早期的親子關系當然要緊,。從兒童的心理發(fā)展階段來說,,早期是親子之間建立親密感的最佳時期。孩子正處在最幼小無助的時期,,對世界的信任感,、安全感完全來自其照料者,此時誰給予孩子最多的關愛,,誰就是孩子心中的第一位,。很明顯,在寄養(yǎng)型隔代撫養(yǎng)中,,父母很難成為孩子的“第一位”,,如果情況沒有及時改善,孩子將在日后與父母的相處中依然處處有所保留,。
1.喂養(yǎng):追著孩子喂飯
臨床發(fā)現,,由祖父母喂養(yǎng)的幼兒,更易出現挑食,、偏食等不良習慣,。這可能是因為老人更加心軟、慈善,,以至于逾越了“關愛”與“溺愛”的邊界,。
但事實上,老人由于經驗豐富,、有耐心,,可能更明白哪些食物最適合孩子的成長、哪些東西孩子喜歡吃,。因此,,家長們最好統一思想認識,共同商討,。對于給孩子選什么食物,、怎么去烹飪,,可以多征求老人的意見;而看見老人有追著孩子喂飯、吃一口飯獎一顆糖果等寵溺行為時,,父母則要及時制止,,讓老人明白放任孩子的不良行為,,只會害了他們,。
2.管教:過嚴或過松
不少老人管教孩子都傾向于兩種極端,過嚴或者過松,。前者以過去的“軍事化管理”為標準,,喜歡什么事情都要訂個標準;而后者則看到孩子撒嬌就心軟,什么事情都依著孩子,。
事實上,,孩子也需要尊重和理解,更要有適當的自由空間,。面對這種問題,,年輕的父母首先要端正態(tài)度,不管多么忙,,都要抽時間多在家里,,不要把對孩子的教育權、撫養(yǎng)權完全交給祖輩家長;此外兩代人要協商建立可行的家規(guī),,出現問題有章可循,。
3.早教:只教孩子認字、念書
不同的時代對教育的理念大不相同,。在很多老人眼里,,早期教育無非就是“智力開發(fā)”,早點教孩子認字,、念書,。事實上,新的觀點是“會玩的孩子最聰明”,,家長更重要的是要開發(fā)孩子的天性和特長,。可以讓老人看一看這方面的書籍,,和父母一起帶領幼小的孩子觸摸真實多彩的世界,、參加戶外運動等,在孩子開心的笑顏中,,讓老人逐漸接受全新的教育理念,。
4.安全:眼睛腿腳不靈帶來隱患
在隔代育兒各種矛盾中,安全隱患是最致命的,。老人由于上了歲數,,可能眼睛不夠靈光、腿腳不夠靈便,導致了各種安全隱患,。對此,,一方面,年輕父母要盡量抽出時間陪孩子活動,。有條件的情況下,,找個有精力確保孩子安全的人,陪同祖輩一起照看孩子,。另一方面,,不能打消老人的熱情和積極性,而要和他們一起想辦法,,把隱患降到最低,。比如,給家里安上防撞角,、安全鎖,、安全餐椅等,讓老人照顧孩子更方便,、更順手,。
網友評論:
與孩子父母原來的好朋友保持聯系,最好他們有孩子,,可以定期帶孩子或者送孩子到他們家里去玩,,讓孩子熟悉與父母同輩的人,熟悉與父輩成人的交往,。
小編結語:和孩子相處時,,有意識地帶給孩子驚喜,比如帶孩子去做祖輩無法帶孩子做的事情,,像坐摩天輪,、玩嘉年華等,讓孩子充分享受和父母在一起時的不一樣感覺,。做好與孩子分離的過渡,。要知道,每一次你的回來又離去都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影響,,所以一定要注意分離前與孩子的交流,、與祖輩的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