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的孩子不哭也不鬧,,他是不愛我了嗎,?
以前我們將大部分的關注點都放在了孩子上,,覺得孩子離開爸爸媽媽是焦慮的,他們需要爸爸媽媽,,但事實是如果小朋友從小在家里感受到了爸爸媽媽滿滿的關愛,,他在面對這份緊張害怕時就不會那么夸張。平日里每一次擁抱,、每一次講故事,、每一次出去玩都在小朋友心里種下了溫暖的種子,爸爸媽媽不在身邊時,,它就會發(fā)光發(fā)熱,,給小朋友帶來力量。他相信爸爸媽媽說話的話,,此刻的分開只是大家要各自去做一些自己的事情,,等我們做完了就又可以開心地在一起。
二,、父母和孩子的依戀是一種相互關系
孩子對父母產生了依戀,,父母同樣對孩子產生了依戀。隨著家長和孩子的互動越來越多,,他們也越來越有默契,。當小朋友害怕的時候,爸爸媽媽給了他一個擁抱,;當小朋友想玩的時候,,爸爸媽媽陪著他嬉笑打鬧;當爸爸媽媽想要休息的時候,,小朋友自己安安靜靜地呆了一會,;當爸爸媽媽要離開一下,孩子在默默等待后爸爸媽媽又如約出現(xiàn),。在不斷的磨合中,,他們彼此形成了強烈的依戀。
和這么親近的依戀對象分開時心里空空的,,有些擔心,,不安——這就是分離焦慮。小朋友看到媽媽穿上外衣拎起包準備去上班時就會哭鬧起來,,甚至會追著到門口,,嗚咽著懇求不要把他留在家里。14~18個月到達頂峰,,然后其頻率和強度在兒童期逐漸下降,。但當學齡兒童甚至青少年必須與他們所愛的人長時間分離時仍會表現(xiàn)出焦慮和抑郁。
三、和這么親近的人分離,,成年人也會舍不得
有些爸爸媽媽和孩子分離時也會體驗到一種焦慮或不安的感覺,,過于擔心孩子不能適應學校生活或是因為孩子不再依賴自己而覺得委屈和失落,爸爸媽媽們的這些感覺就是父母對孩子的分離焦慮,。所以除了緩解孩子的焦慮,,爸爸媽媽們也要學會緩解自己的焦慮,避免讓自己的焦慮影響到孩子,。
四,、父母要如何應對自己的分離焦慮呢?
從孩子呱呱墜地的那天起,,我們就開始照顧他們,。不能再睡懶覺,不能有說走就走的旅行,,除了照顧孩子和家庭,,你是否還記得大學畢業(yè)時你的理想?你有多久沒好好和朋友聚一聚了,?有多久沒有喝杯咖啡好好聽一聽自己喜歡的音樂,?終于有一天,孩子長大了去外面更廣闊的世界,,我們可以開始自己的生活,。
我們和孩子的分離是必然的,但這并不代表孩子舍棄或者不要我們了,,只是他們長大了,,他們能夠獨自面對人生的困苦,而我們需要的就是站在他們身邊鼓勵他們支持他們,,看著他們更自由地飛翔,。
爸爸媽媽們都認同孩子是獨立的個體這個概念。但在真正的家庭教育中,,有些爸爸媽媽就很難將這個概念落實,,從孩子出生后爸爸媽媽就給予各種心理和生理的呵護。孩子在不斷的成長,,爸爸媽媽卻并沒有因為孩子的成長而改變自己看待孩子的視角,,就像家長總是會覺得無論孩子長到多大,在自己面前都是一個孩子,。爸爸媽媽的這種想法和相應的家庭教育方式會極大地影響孩子的心理和能力發(fā)展,。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的生活重心會慢慢地向外轉移,,逐漸建立自己的“小圈子”,,學習知識,、學習交朋友、學習表達自己,,這是孩子成長的重要階段也是畢竟階段,。所以,在家庭教育過程中,,爸爸媽媽需要適當放手讓孩子自己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自己的附屬品,。
網友評論:
孩子最希望看到的不僅僅是爸爸媽媽都愛我,而是爸爸愛媽媽,,媽媽愛爸爸,,我們有一個溫暖幸福地家。但有時會發(fā)現(xiàn)不知從何時開始,,孩子不再像以前一樣依賴自己了,,從而產生孩子不再愛自己的想法,還會出現(xiàn)失落和委屈的感覺,。
小編結語:爸爸媽媽們需要根據(jù)孩子的成長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愛不是一種時刻不能分離的捆綁,而是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可以讓孩子在家庭內部獲得支持和肯定,,建立良好的安全感,在家庭外部有探索和實踐的能力,。逐漸學會如何去面對困難,,如何學會解決問題,而不是總是羸弱地依靠在父母身邊尋求庇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