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晚飯,,媽媽準備帶他去樓下散步,。媽媽給他穿衣服,他問:“媽媽,,為什么我要穿衣服呀?”媽媽回答:“因為外面冷,不穿衣服會生病呀!”
媽媽給他穿鞋,,響當當看了看又問:“媽媽,,我為什么要穿鞋呀?”媽媽回答他:“因為穿鞋能夠不讓小石子把我們的腳硌破呀!”響當當聽后點點頭,。
到了樓下,,看著太陽一點一點落山,,響當當的好奇心又來了:“媽媽,為什么晚上太陽就不見了?”媽媽想了想便告訴他說,,晚上太陽在地球的另一邊,,被地球擋住了所以就看不見了,。
響當當接著又說:“媽媽,我覺得冷,,為什么太陽公公在的時候就不冷呢?”媽媽也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只好敷衍說:“這個問題,,等你長大了就知道了!”
響當當不甘心繼續(xù)問:“可是媽媽,,我什么時候長能大呀?”媽媽聽了這個問題,,嗯啊的半天也說不出話來,。
現在媽媽聽見響當當叫自己就害怕,,生怕他再問出自己回答不上來的問題,。
請問,,家長應該如何應對孩子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呢?
孩子好提問是愛動腦筋的表現
小孩子經常向家長或老師提出一些問題,,比如,大樹的影子,,為什么比大樹長呀?坐火車時,窗外的大樹,,為什么向后跑呀?水開了,,為什么會冒泡呀?為什么電冰箱里會結冰呀?等等,。響當當的這種表現是很正常的,。
在家長和老師沒有瑣事纏身,或心情好,有興致的時候,,一般樂意回答孩子的問題,,還能耐心地加以解釋,。
而在家長和老師心煩意亂或正好有事情纏身,或不知道問題答案的時候,,往往也很不耐煩,,甚至粗暴地訓斥孩子:“去去去,別煩我!”把孩子都弄得莫名其妙,。這是很不應該的,也是很有害的,。
其實,孩子好提問題,,說明孩子好學習,,愛動腦筋思考問題,,求知欲旺盛。古人說:學問,,學問,,勤學好問,。只有求知欲旺盛的人,多思的人,,才會好問,。如果不愛動腦筋思考問題,,求知欲不旺盛,愛是什么就是什么,,愛咋的就咋的,,都懶得問這問那。
古今中外,,凡是在學業(yè)或事業(yè)上成功的人,,一般都是既勤學,又好問,。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經根據自己做學問的經驗,,提出“不恥下問”的主張。據記載,,孔子“入大(太)廟,,每事問”,,能身體力行,給弟子們做出好榜樣,。當別人諷刺他時,他還堅持認為“不知而問”是一種美德。在他的影響下,,他的得意門生顏淵,,不僅能做到“學而不厭”,,虛心向他的老師孔子學習,,并且還能做到“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寡”,,向在知識、學問上不如自己的人求教,。
好提問題是一種很好的品質,。家長和老師能耐心地、準確地回答孩子的問題,,不僅可以使孩子獲得知識,,還會使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滿足,,進而激勵孩子好學,、多思,。
家長和老師如果回答不出孩子提出的問題,,或是像這位媽媽那樣回答說“等你長大了就知道了”;也可以說“媽媽不清楚,,媽媽看看書再回答”,。可不能因為孩子把家長和老師給難住了就反過來責怪,、訓斥孩子。
應當鼓勵孩子好問,,珍惜孩子好問的精神,,并且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好問精神,。
從孩子提出的問題中可以了解孩子思考的深度
在清朝,有一位博學多才的學者,,名叫戴震,。他一生在許多學術領域內都很有成就,,是著名的漢學家,、哲學家,、數學家、訓詁學家、教育家,。戴震并沒有什么天賦的才能,開化得也比較晚,。據記載,他九歲才會說話,,十歲入私塾讀書,,是智力發(fā)展較為遲鈍的孩子。然而,,他的記憶力卻很強,,有“過目不忘”的本領,文章只讀一遍,,就能背誦下來,。這是為什么呢?看看下面的故事,,就明白了,。
有一次,,私塾老師講《大學章句》這本書,。《大學章句》是出自《四書章句集注》,有孔子,、經曾子及門人傳寫,、朱熹作序的古文,。
老師說:“這一章叫《經》,,是記載孔子的話,由他的學生曾子記錄下來的;以下十章叫《傳》,,是曾子本人的見解,由曾子的學生記錄下來的?!?/span>
戴震聽了,,有所不解。于是便問道:
“老師,,您這樣講,有什么根據呢?”
“這是朱熹說的呀!”老師理直氣壯地說,。
“老師,,朱熹是什么朝代的人呀?”戴震又問,。
“是南宋時期的人哪?!?/span>
“那么,,請問老師,孔子和曾子又是什么朝代的人呀?”
“他們二人都是周朝時期的人呀,?!?/span>
“周朝和南宋,這兩個朝代相隔多少年呢?”
老師屈指一算,,說:“差不多有兩千多年,。”
“既然相隔那么多年,,朱熹所說的有什么根據嗎?”
戴震一連串的提問,,把老師都給問住了,老師無言以對,。但老師很有修養(yǎng),,并沒有生氣,反而很高興,,熱情地稱贊他說:
“你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孩子!”
“打破沙鍋紋(問)到底”的精神值得鼓勵
學生把老師給問住了,,令人不解的是:老師為什么不但不生氣,,反而贊揚學生呢?這不僅是因為戴震好問,,求知欲旺;更重要的是因為戴震善于思考,,思考得深刻。
他提出的一系列的問題,,具有很強的邏輯性,,水平是很高的,沒有做深入的學習和思考,是提不出這一連串問題來的,。戴震能提出那么多的問題,表明他不滿足于“知其然”,,而是還要“知其所以然”,不囫圇吞棗地死記硬背“現成的結論”,,而要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他這種“打破砂鍋紋(問)到底”,、不斷質疑的精神,,是十分可貴的,。因此,受到老師的高度贊揚,。
家長和老師應當加強自身修養(yǎng),像那位私塾老師那樣對待孩子提出的問題,,即或是被孩子給問住了,也要熱情鼓勵孩子好問的精神,,保護孩子的好問的積極性。因為孩子提出的問題能把老師和家長給“難”住了,,反映孩子思考的問題有深度,這是好事,。家長和老師可不要由于被孩子給難住了,礙于自己的面子而傷害孩子,。
孩子提出問題的深淺,、難易程度,能夠真實地反映孩子思維的深度,。記得我國著名橋梁學家茅以升先生,當年在唐山一個鐵路學校任教時,,他考學生,,不固守“老師出題讓學生回答”傳統(tǒng)的考試方法;而是一反常態(tài),,反其道而行之,叫“學生出題,,由老師來回答”,。
老師根據學生提出問題的深,、淺、難,、易程度,,給學生打分。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深刻,、復雜,,就給打高分;提出的問題膚淺、簡單,,就給打低分;如果學生提出的題把老師給難住了,,就給打滿分。這種別出心裁的考試方法,,極大地鼓勵了學生努力學習,、深入思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種“考試方法”很值得家長和老師效法,。
網友評論:
孩子天真爛漫,,和孩子對話是一件幸福的事。我在公園里看孩子的時候,,常常觀察別人家的孩子,,有的孩子很懂事,有的孩子很魯莽,,但是都很可愛,。趙老師從師幼教的研究,,也是很幸福的事吧,。
小編結語:家長和老師也要以這樣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的提問,,可不要隨意打擊孩子好問的精神,。在一般人看來,,像小海嬰提出生死的問題,,是應該制止的,甚至還可以揍孩子一頓,??墒?,揍孩子一頓,,孩子也會白挨揍,,他會感到一頭霧水,,因為他并不清楚“為什么不能問”,。家長和老師必須明白,,扼殺孩子好問的精神,,很容易,,一次就夠;而要重新激發(fā)孩子好問的精神,那可就難了。家長和老師可要精心呵護孩子好問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