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無疑比過去多得多,也比前輩們更講民主,,但總的來說,,孩子卻比過去嬌縱、難管了,。
原因就是,,如今,家庭生活方式出現了新的變化,,但父母并未及時調整教子方略,,另外,各種育兒書刊充斥市場,,很多父母生搬硬抄,,操作起來似是而非。所以,,家庭教育中的一個個新誤區(qū)便出現了,。
誤區(qū)1:現在的孩子都很幸福
幸福指向:讓孩子學會體驗快樂
多人都認為,現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甭提多幸福了。
但幸福不幸福,,只有孩子自己知道,。據調查,在三種情況下孩子最不開心:一是父母吵架離婚時,,孩子很驚恐,,不知所措,又擔心自己沒人要,。二是沒人玩時,。特別是喬遷新居后,父母給孩子很多限制,,墻上不許畫,、地板上不能拍球、衛(wèi)生間里不許玩水,,更不能領著同伴來胡鬧,,到最后,很多孩子都想回老房去住,。三是做不想做的事,。被父母逼著哄著學畫畫,、彈琴、上各種興趣班,。
安全,、交往、自主都是兒童期的合理需要,,這些需要沒有被滿足,,那么即使錦衣玉食、玩具豐富,,孩子也不會感到幸福,,所以,幸福的童年是讓孩子過孩子的生活,。
童年的主旋律應該是快樂無憂的,,但孩子也會有孩子的小小煩惱。父母應隨時關注孩子的情緒體驗,,肯定,、鼓勵他表達情緒,幫助他調整情緒,。
誤區(qū)2:吃飯穿衣不要緊,,大了自然會!
幸福指向:讓孩子學會生活自理
很多父母帶養(yǎng)孩子偏重控制,衣服穿得多但恰恰先感冒,,吃飯追著喂直到跑不動,,結果是長大以后生存適應能力差,中學生父母鋪床墊褥,、大學生父母全職陪讀大有人在,。
父母的包辦代替剝奪的是孩子生活自理的實踐機會。其實像穿脫衣服,、洗腳洗臉,、學具整理這些簡單的自我服務勞動完全可以讓孩子自己去干,初期父母要容忍他的不利索不完美,,父母從示范到手把手教到只動嘴不動手,,逐步放開,只要你堅持一個月兩個月,,沒有培養(yǎng)不出的生活能力,。在這些方面,大人要有意識的“懶”些,,小孩才可能“能”些,,小時候肯放手,長大了才放心。
誤區(qū)3:板凳絆倒了你,,我打它!
幸福指向: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板凳絆倒了孩子,,不同的國度有不同的對待方式,而不同的對待方式又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格特征:中國的家長是打板凳,,安撫孩子,,孩子學會的是推卸責任,抱怨他人;美國的家長是“沒看見”,,不去干預,,孩子學會的是爬起來走,獨立性強;日本的家長是批評指責,,孩子學會的是承擔責任,,尋找原因。
其實很多事情大人是不必急著擋在前面的,,自己的事情讓他自己做,,自己的責任讓他自己承受,比如玩具弄丟了,,不要急著給他買,,讓他承受丟三落四的后果。把小伙伴的東西弄壞了,,不必掏錢給他賠,,讓他自己出零花錢。只有承受了他才會從錯誤中汲取教訓,,這遠比家長過后反復嘮叨效果要好得多,。
誤區(qū)4:孩子應該放到首位
幸福指向→讓孩子學會關愛他人
近些年來,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來越高,??杀氖牵粋€家庭中越是以孩子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為中心。力力的媽媽對此深有感觸,, 以前每次吃蝦她都是把蝦剝給兒子吃,,自己從來不吃,當她有一次隨意地把一個蝦仁塞進自己嘴里時,,沒想到力力立刻翻了臉,,又哭又鬧,還逼著她吐出來!很顯 然,,像力力這樣自我中心的孩子將來是很難融入社會的,。
網友評論:
現在家長教育孩子不是溺愛偏多就是咋么偏多,一起看看下面的五條家教誤區(qū),做家長的可千萬不要犯哦,。
小編總結:其實很多事情大人是不必急著擋在前面的,,自己的事情讓他自己做,自己的責任讓他自己承受,,比如玩具弄丟了,,不要急著給他買,讓他承 受丟三落四的后果,。把小伙伴的東西弄壞了,,不必掏錢給他賠,讓他自己出零花錢,。只有承受了他才會從錯誤中汲取教訓,,這遠比家長過后反復嘮叨效果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