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每件事,,我都越做越好!”
“我今天在幼兒園被老師表揚了!”
“今天,,老師提的問題,其他小朋友都沒答上來!”
……
你是否認為,,樂觀的孩子總是看到事物好的一面,,讓自己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
可美國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20年的研究卻發(fā)現(xiàn),這些可以是樂觀的證明,,卻遠不是樂觀的全部,。他認為,樂觀的基礎(chǔ)不在于勵志詞句或是勝利的想象,,而在于我們對原因的看法,,這些被稱之為個人特有的“解釋風格”。
解釋風格從兒時開始發(fā)展,,如果未經(jīng)干預,,就會保持一輩子。當孩子解釋為何某一件好事或壞事會發(fā)生在自己身上時,,有三個重要維度需要考慮:永久性,、普遍性與個人化。
永久性是指孩子在對待壞事或好事時,,認為事物發(fā)生的原因是偶爾的,,還是總是這樣的。
對于壞事,,樂觀與悲觀的孩子解釋是不同的,。
比如,兩個小朋友因為一些小事鬧了矛盾,,悲觀的孩子會認為,,他脾氣總是這么差,他討厭我,,他再也不會和我一起玩,因為這是永久的;
而樂觀的孩子則會認為,,他今天心情不好,,生我氣了,并且不肯和我玩,這只是暫時的,。
如果你的孩子將他的失敗,、遭拒絕以及遇到的困難稱為“永遠”或是“從不”,那么他屬于悲觀型;
如果他將失敗等原因限制在一定范圍內(nèi),,將不好的事視為“有時候”“最近”,,那么他就屬于樂觀型。
對于好事,,樂觀與悲觀的孩子解釋也是不同的,。
比如,兩個小朋友在對待自己得了畫畫冠軍時,,悲觀的孩子會認為,,自己得冠軍是這次認真練習了,這是暫時的,、意外的;
樂觀的孩子會認為,,我一直很努力,而且我準備充分,,這是永久的,,只要我努力還會得冠軍。
因此,,樂觀的孩子以永久性原因來解釋好事,,會用“總是”形容好事的原因;而悲觀的孩子將好事歸因于過渡性、暫時性,、意外性,,會用“有時候”“今天”“這次”來解釋。
普遍性與永久性解釋不同,,永久性是預測時間的影響,,而普遍性則是預測對其他事情的影響范圍。
孩子在很努力的做一件事時,,不可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達成目標,,比如在比賽中得冠軍。如果沒有達成自己的目標,,他們當時都可能會很失望甚至會很生氣,,會有很強的挫敗感,但普遍性的看法卻是不同的,。
面對壞事悲觀與樂觀的孩子解釋不同,。
比如,在班級的舞蹈選拔賽中,,兩個小朋友都落選了,,他們都感到很傷心,。但悲觀的孩子認為,自己沒有被選中的原因,,不僅是因為自己跳得不好,,而是因為自己做其他事情都一樣不好,普遍性否定了自己;
樂觀的孩子則認為,,不僅自己跳得不好,,而且相對于選上的小朋友,自己確實不如他們,,他只是在特定的事上否定了自己,。
因而,悲觀的孩子在面對失敗時,,可能失去了繼續(xù)努力的信心,,再次面對時會完全放棄;
而樂觀的孩子雖然認為自己這方面做得不好,但認為只要努力,,就能彌補差距,,因此會繼續(xù)努力下去。
同樣,,面對好事悲觀與樂觀的孩子解釋也不同,。
比如,兩個孩子都被選中了,,悲觀的孩子會認為,,我在舞蹈方面很擅長,只是認為在特定領(lǐng)域自己很優(yōu)秀;
而樂觀的孩子則認為,,我被選中,,不僅是我舞蹈很在行,其他方面都很優(yōu)秀,。
個人化是指面對壞事時,,是歸因于內(nèi)部因素(自己),還是歸因于外部因素(其他人或是環(huán)境),。
比如,,小朋友間發(fā)生了矛盾,悲觀的孩子會認為,,都是我的錯,,他才不愿意和我玩;
而樂觀的孩子則認為,如果不是他今天非要和我搶那個玩具,,我也不至于不理他,。
通常情況下,失敗時經(jīng)常習慣地責怪自己的孩子自尊心強,,他們覺得愧疚及羞恥;怪罪其他人或環(huán)境的孩子,,對自身評價較高,。
網(wǎng)友評論:
并不是鼓勵孩子把什么事都怪罪到他人或環(huán)境上,而是這樣的歸因方式能夠反映出孩子的解釋風格,。
小編結(jié)語:一是當孩子做錯事,不要輕易就算了,。該承認錯誤,,就應(yīng)告訴他主動承擔責任。二是不要總是埋怨自己,。即不管錯誤是否是自己,,習慣于總是怪罪自己的孩子會增加患抑郁癥的機率,因此父母要引導孩子正確分析和判斷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