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給美媚買了一個新玩具“切切看”,。拿到新玩具的美媚很高興,,我教她怎樣握刀,怎樣切蘋果,,切面包。
她很快就學會了,,知道怎樣握刀怎樣去切那些木頭做的玩具,。但是她力度不夠,,總是切不好,不能一下子就切開,。然后她變通了方法,豎握刀柄用刀的前端去戳玩具蘋果的連接處——連接處是一個面積不大的尼龍搭扣,,我嘗試了一下,,她這么做,果然省力,。
再然后,,她發(fā)現(xiàn)這個游戲的最終目的是分開玩具蘋果或者玩具面包,,索性放下刀子,,直接用兩手來掰它們了,。
這個時候我也沒想那么多,她才1歲5個月,,又是第一次玩這個玩具,,愛怎么玩就怎么玩唄。
周日,,千尋帶兒子京晶到我家做客。京晶拿起這個“切切看”,,也很喜歡。他媽媽教他怎樣握刀,,怎樣切蘋果,切面包,,一如前一天我教美媚一樣。
京晶也是很快就學會了,,知道怎樣握刀怎樣去切那些木頭做的玩具。畢竟京晶是比美媚大22天的男孩子,,他有足夠的力氣來切,切得很容易,。然后京晶一直在切啊切啊,切完這個切那個,,越切越熟練。而且一直是用大人教的正確的姿勢在切,。
晚上的時候我跟老公說起這兩個孩子玩這同一玩具的不同表現(xiàn),我琢磨:美媚不用正確的方法玩這個玩具,,是說明她沒有耐心呢還是說明她做事不循規(guī)蹈矩?京晶按照正確的方法玩這個玩具,,是說明他領(lǐng)悟力強呢還是說明他更有耐心?美媚會不會是個只重結(jié)果不問過程的人,?而京晶則是個會享受過程的人,?……
老公說:我只是覺得沒有兩個孩子會是完全相同的,,即便是同年齡的孩子,,思維方式行為方式都會有差異的。這些差異有可能是性別原因造成的,,也可能是性格原因造成的,,具體到玩“切切看”這件事情上,這種差異更可能是僅僅是力氣不同造成的,。
網(wǎng)友評論:
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每個孩子的性格也是不同的,,作為家長,,我們要根據(jù)孩子的實際情況教育孩子,讓孩子成長,。
小編結(jié)語:那么我想,,作為父母我們要做的,應該是正確地看待孩子間的差異,,不盲目相信自己的孩子更聰明,,不盲目認為自己的孩子更笨,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