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了的我們不再對看不見的內心感到好奇,,因為孩童時本該擁有的感覺一直被壓抑著,。然而我們應該在長大后努力尋找和回憶小時候的感覺。這樣不僅可以激活自己“現(xiàn)今”生活在“這里”的感覺,,還可以了解自己孩子時的心理,。
人類嬰兒時期不會利用語言進行溝通,這個時期的直接體驗將會成為我們感覺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這時期我們經歷的生活并沒有被輸入成一種內心語言,,所以我們很難用口頭語言來輸出,甚至是根本不可能,。
如果我們一直處在不能把內心語言輸入進大腦的狀態(tài)中,,我們就很難從內心留下的原始框架中脫離出來,。我們從一出生就被媽媽裝上了一個“過濾網”,媽媽控制著我們的“輸入”功能,,只有那些她覺得合適的話語才會被輸入到我們的大腦里,。所以當我們回憶起大腦中存儲的種種事物和經歷時,里面不僅包含著自己的感受,,還有媽媽的個人意愿,,以及她給我們留下的各種感受和她的看法,這使得我們回憶過去時,,會有一種記憶被改編的感覺,。
每個母親都能給孩子帶來重要的影響。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莎士比亞悲劇中的人物角色,,其實就是那些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的母親們營造出來的,。”我們常理中的“母親”永遠都是充滿母愛地懷抱孩子的形象,。然而我們也知道,,孩子在媽媽面前無法真正發(fā)揮自己的力量,因此只能問自己,,我們腦海中母親的形象到底是真實的還是虛幻的,?而且孩子們所受到的傷害總是與非常疼愛自己、為自己可以犧牲一切的媽媽密切相關,。
我們知道,,有時候自己受到的那些傷害并不是母親故意造成的。殘酷的現(xiàn)實,、艱難的生活,,對母親來說也很痛苦——這些我們都明白。但是大腦明白并不代表我們心底的傷口可以徹底愈合,,因此尋找治愈心中傷口的方法是很重要的,。
曾有一位年輕媽媽來到咨詢室,她說自己養(yǎng)育兩個子女非常困難,,有時會因不善于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而向孩子發(fā)火,,她特別想改變這樣的自己。人之所以發(fā)火,,是因為事情沒有按照我們的意愿進行,,這位媽媽也應該有著不如意的事情。
這位媽媽之前上班的時候,,將老大托付給婆婆,,而把老二送到較遠的娘家,媽媽和孩子只有周末才能見面,。之后因孩子身體不適,,媽媽只得暫時休假,,獨自在家照看兩個孩子,。因為老大的體質較為特殊,,在他睡覺時還要照看一兩個小時,因此媽媽的睡眠時間總是不足,。老二也是一刻都不能離開媽媽,,只要一會兒看不見媽媽就會很不安。更難的是媽媽的腿有問題,,做過手術還沒有完全恢復,,身體狀態(tài)不是特別好。她明年就要復職,,工作之后兩個孩子該怎么辦,,成了她最頭痛的問題。
在咨詢過程中我告訴她,,再這么擔心下去她會患上失眠癥的,她說自己在結婚前就已得了失眠癥,。這位媽媽又告訴我,,小時候因為父親的事業(yè)逐漸走向下坡路,母親只能從事保險推銷,、在飯店打工等辛苦的工作,,還要養(yǎng)育他們四個兄弟姐妹,生活一直很艱辛,,因此這位年輕媽媽總是懷著感激母親的心態(tài)來生活,。她覺得比起母親的辛苦,自己的苦惱簡直是微乎其微,。從小時候開始,,在學校和朋友之間產生糾葛,她是不敢跟任何人訴說的,,只會一味地忍受,;長大之后與職場同事產生糾紛,她也只會獨自承受,,沒有人能懂得她的心,。久而久之便患上了失眠癥。
她覺得即使自己有想法也沒有傾聽的人,,所以在生活中她習慣沉默,。她說:“我并不知道自己能渴望什么,不能渴望什么,。在生活中,,我只會對別人察言觀色,,其他的什么都做不到?!比绻c丈夫或者同事發(fā)生意見上的沖突,,她不會主動提出自己的主張,而是選擇忍讓,;在養(yǎng)育子女的問題上,,即便和婆婆有不同的想法,也會因為沒有自信又怕傷害到婆婆,,即使心里一萬個不情愿也會選擇妥協(xié),。
這位媽媽在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時候,心中還是帶著小時候對母親的那種心理,。她認為,,自己是因為不了解溝通方法才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其實不完全是溝通方法的問題,,就算她學會了很多說話的技巧,,還是不能完全解決問題。
她在向我傾訴之后,,重新回顧自己,,她發(fā)現(xiàn)自己一直困在只有她一個人的洞穴中,從來不懂得他人的內心,,也從沒有想過與別人進行溝通,。但是當她找回孩提時代的感覺之后,就可以與婆婆自由地暢談,,可以與丈夫正常地交流,。可見,,如果媽媽可以擺脫把自己困住的自閉感,,就能和家人相互交心,也就不會經常和孩子生氣了,。
網友評論: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家長不要剝奪了孩子愛玩的本質,導致孩子不快樂,,那么,,這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都會帶來不好得影響。
小編結語:如果你和這位媽媽一樣,,小時候不能作為小孩子自由地生活,,把該有的感覺困在內心,長大成人之后也不知該怎樣表現(xiàn)出自己的感受,,那么從現(xiàn)在開始,,請你盡情表達出隱藏于內心的感受,,成為一個自由而開朗的大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