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擊行為往往來自于父母
社會心理學中有個說法,,認為人的攻擊行為的產生,一般受到兩個重要因素的影響,,一是“模仿”,,二是“強化”。具有攻擊行為的人,,在成長過程中,,往往是從父母或者周圍人的身上學到了這種解決心理挫敗感的最粗暴簡單的方法,比如當他不聽話時,,父母就暴打一頓,,把他修理得老老實實的。他不知道除了毆打和謾罵之外還有更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比如溝通,,于是在他心里形成了:武力可以解決問題,而且行之有效,。當他也開始用暴力和攻擊行為來解決問題時,,如果他沒有受到及時嚴厲懲罰或他所攻擊的對象也向他服軟了,他的錯誤心理就會不斷受到強化,,以后受到挑戰(zhàn)和挫折時,,便會習慣性拳拳相向。
家暴背后的心理根源
精神分析中有個“心理防御機制”學說,,說當人在工作中有巨大壓力時,,礙于社會地位等原因,他會壓抑這種不如意,,然后把這種挫折感轉移到他認為可以的時間,、場合和對象身上發(fā)泄出來。這種幼稚的讓心理得到快感的辦法,,偶爾用用無傷大雅,,而且十分有效;但要是變成習慣,其實就是回避面對真正的問題,,極容易形成一種神經癥,。這也就是為什么家庭暴力也會發(fā)生在一些社會名人、受過良好教育的人身上,,其實它是一種全球性的問題,,背后隱藏著很多心理根源。
施暴者每次都會經過5個心理期
使用家庭暴力的人,,在家庭以外并不一定是個暴力的人,,但他(她)一定有需要從社會往家庭中悄悄轉移的壓力,,比如混得不得志,或者得在許多場合壓抑自己,。習慣用家庭暴力來解決問題的人,,看似自負,其實內心相當自卑,,沒有安全感,,不允許別人挑戰(zhàn)和質疑自己,哪怕言語或者眼神都不可以,。家庭暴力是有循環(huán)模式的,,施暴者每次都會經過5個心理期:形成期、頑抗期,、懊悔期,、追究與承諾期、蜜月期,。直至下一次暴力行為的出現(xiàn),。家庭中的受害者,無論采取反抗還是沉默的姿態(tài),,都是對施暴者行為的一種強化,,最好的辦法是用溫柔但極具力量感的語氣安撫對方。平時多與對方探討其性格和暴力行為的成因,,了解和緩解其內心真正的壓力和不安全感,。家庭暴力中長大的孩子,很有可能在他(她)今后的家庭中重演這種暴力和冷暴力,。
網友評論:
無用的人才會實施家暴無論是冷暴力,,還是什么,都應該禁止,,對于家庭而言,,各種類型的暴力都是傷感情的,不利于社會和諧,。
小編結語:古語說得好,,寧拆十座廟,不拆一樁婚,。家以和為貴,。大家都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墒牵绻橐鼋o你帶來的沒有幸福,只有無盡的痛苦委屈,,身體上的,、心靈上的,。一次次地家暴,,然后鬧離婚,然后哭著喊著求你原諒,,好一陣子后又家暴又鬧離婚要跪求原諒,。就這樣,一次兩次一次次,,家暴不斷,,甚至不斷升級,你陷入了惡性循環(huán),。小編在此建議各位,,婚姻需慎重,無法挽救的婚姻,,早斷早清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