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詞語,,我們平日習(xí)以為常,,但仔細(xì)推敲,卻又令人費解,。比如說,,“安全感”。
“安全感”這個詞兒從何時開始流行,,已難以考證,,但在生活中,你經(jīng)常會聽人談起,。比如,,談到工作,有人抱怨:“這份工作讓我好沒安全感,?!闭劦交橐觯腥算裤剑骸昂孟胝乙粋€讓我有安全感的人,。”
安全感從哪里來?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說,,和一個人的成長經(jīng)歷有關(guān),。
如果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受到父母師長的欣賞和鼓勵,,那么他對于自己的感覺就好,,就會覺得我是被喜歡的,我是有價值的,,我是有一定的能力的,。
相反,如果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受到環(huán)境中重要人物的否定和打擊,,那么我們對自己的感覺就是不夠好,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內(nèi)心會充滿對自己的懷疑:我是有價值的嗎?我是值得別人愛的嗎?我是有能力的嗎?
特別是一個人在幼年時期,,0-6歲尤其是0-3歲期間,得到養(yǎng)育者的溫柔的照顧,、需要總是能夠得到及時的回應(yīng)和滿足,,那么這個人就會形成比較好的人格基礎(chǔ)。安全感就會比較好,。
但,,什么才算是有“安全感”?如果你追問下去,人們又常常說不清道不明。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大抵都值得懷疑,。
還是讓我們來看看專家怎么說。美國著名的心理學(xué)家馬斯洛對“安全感”這樣定義:心理的安全感,,指的是“一種從恐懼和焦慮中脫離出來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覺”。馬斯洛認(rèn)為,,安全感是決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義詞。
如果以心理學(xué)“安全感”的定義來衡量,,其實,,多數(shù)人所說的缺乏“安全感”,并不真的是自己的生理或心理健康受到了侵害,,而只不過是不愿走出心理上的舒適區(qū),。
許多人追求的“安全感”,其實是一個溫柔的陷阱,。選擇所謂“安全感”,,就意味著害怕變化,不愿改變;不愿改變,,就意味著貪圖安逸;貪圖安逸,,就意味著放棄奮斗、放棄夢想,。假若進(jìn)而把安全感寄托在他人身上,,那便是更糟糕一步——這意味著你還要放棄獨立和自由。
其實,,世界上沒有什么是永恒安全的,,不安全才是永恒。一個人所看到的世界,,只不過是冰山之一角,、滄海之一粟。人行于世,,如舟行于海,,此時的風(fēng)平浪靜,或許隱藏著彼時的風(fēng)波乍起,,如果枕楫而眠,,必將有覆舟之虞。
實際上,,時時縈繞心頭的不安全感,,才是人們不懈奮斗,、追求真理,讓文明得以延續(xù)的永恒動力,。所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正是如此,。假如人人都依賴安全感,,或許離毀滅就不遠(yuǎn)了。
網(wǎng)友評論: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沒有真正的安全感,只有知足常樂!一直想要安全感,,現(xiàn)在更清楚什么是安全感,。那我想要的歸屬感又是什么?
小編結(jié)語:選擇所謂“安全感”,就意味著害怕變化,,不愿改變;不愿改變,,就意味著貪圖安逸;貪圖安逸,就意味著放棄奮斗,、放棄夢想,。最大的安全感是自己給予的。當(dāng)你把安全感寄托在外時,,情緒就會因為變化而特別不安,,不如自己變強(qiáng)大,任它花開花落寵辱不驚,。